“去年,我們堅持大抓工業,臨沂制造實現新跨越。招商引資’實好多快’,全年簽約項目1753個、到位資金1254億元,分別增長77.8%、17.7%;當年招引投產項目達到613個。八大傳統產業產值增長11.4%,千億級產業達到3個,百億級企業達到10家,新增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企業7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新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臨沂市市長張寶亮接受采訪時表示:“臨沂高質量發展積蓄了產業振興、創新驅動、能級躍升、風清氣正的強勁勢能。”
“新的一年,我們將認真落實兩會精神,錨定目標,加速培育新動能,推動生產力新躍升。”張寶亮說,實施八大戰略,著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打好科技創新組合拳、主動仗,突破商城國際化、數字化,加快城市能級提升、鄉村連片振興,著力構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張寶亮介紹,先進工業是一張決定臨沂發展,考驗政府定力和智慧的“必答卷”。全力沖刺“工業萬億”,加快打造“臨沂版”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鎖定“量質齊升、兩年萬億”目標,精力向產業集中,政策向產業集成,資源向產業集聚。他詳細介紹了今年全市在能級提升上的新動作:
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一業一策”改造提升。特色產業向高而攀;優勢產業向鏈布局,機械產業,重點推動工程機械提檔升級,智能家電補鏈強鏈,激光產業擴能增效,環保產業集群發展;醫藥產業,重點補齊生物制藥短板,延伸發展大健康產業;數實融合向深推進,加快產業數字化,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戰新產業全面起勢。搶抓光儲氫產業“新風口”,聚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爆發式增長。光儲產業,重點招引頭部企業,做大做強蘭山、河東、蘭陵3個光伏產業園區,打造“中國光伏新城”;氫能產業,堅持“應用+產業”雙輪驅動,重點抓好氫冶金、氫交通、氫化工、氫裝備制造,開展綠電制氫試點,建設“北方氫能之都”。
未來產業堅定入局。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在應用場景構建、人才引育、產融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打造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參與的產業創新生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未來產業并非高不可攀,敢想就有機會,敢干才能入局。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臨沂不能缺席、更不會缺席。
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用好43個國家級平臺、215個省級平臺,發揮魯南制藥、金正大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加大與高校院所合作力度,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布局各類創新平臺100家以上,臨沂應用科學城二期建成使用。全力推進沂蒙山實驗室、曜靈時代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構建“1213”實驗室體系。
推動多渠道成果轉化。建立常態化科技成果捕捉機制,對可轉化科技成果分類評價、精準支持。對在臨沂研發首創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常態化開展“雙需”對接活動,全年對接高校院所100家以上,引進轉化科技成果300項以上,服務企業1000家以上。國企領辦沂蒙新質產業園,承接優質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探索合作園區、飛地園區模式,努力建成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孵化器、創新企業集聚區。
培育創新型企業梯隊。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左右,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以上,新認定省級以上單項冠軍企業20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150家以上,力爭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達到48%以上。
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突破抓好校企融合、產教融合,加快本科高校、職教院校建設進度。啟動臨沂大學醫學院建設,試點五年一貫制中職學校達到9家,力爭中高職貫通培養規模達到1萬人,建立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匹配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修訂完善引才用才政策,在上海、深圳等地布局“人才飛地”10個,讓更多人才從“搶過來”到“搶著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