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我國航天事業創建6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一代代航天人始終聽黨話、跟黨走,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書寫了一部驚天動地的航天事業發展史。我們也堅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二院必將取得空天防御事業未來發展的輝煌成就。
空天防御事業由中國共產黨開創和領導,中國人從此挺直了脊梁,在改革振興中創新發展
1957年11月16日,黨中央決策成立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導彈控制系統的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這就是二院的前身。
為國鑄盾是二院的神圣使命。早在1957年11月毛澤東主席參加蘇聯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慶典之際,在觀看蘇聯研制原子彈、氫彈等尖端武器的紀錄片時,便提出了“有矛必有盾”思想。“有矛必有盾”思想是二院立院之根本,也是二院的發展哲學,是二院人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源泉。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由黨創建和領導,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是二院矢志不渝的本色,服從國家需要、踐行國家意志,始終是二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自力更生是二院的制勝法寶。由二院首任院長王諍將軍力主、二院黨委確立的“自力更生為主”的建院原則,得到毛主席和聶榮臻元帥的肯定。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二院人以志存高遠的豪氣、敢打必勝的勇氣,使祖國的空天防御事業啟航之初就取得驕人成績。1960年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導彈的“大腦”——控制系統正是來自二院的設計。紅旗二號是二院作為總體研制單位自主研制的第一型導彈,1967年7月定型投入批次生產裝備部隊。
自主創新推動掌握發展的主動權。20世紀80年代后,二院任務調整為以潛地和地空兩大類型號為主。1982年,潛地導彈巨浪一號水下發射成功。巨浪一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固體潛地戰略彈道導彈武器系統,它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1990年,第二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紅旗七號完成設計定型,標志著二院成功重返地空導彈領域,填補了我軍第二代低空防空導彈的空白。經過多年研制,第三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完成設計定型,標志著我國防空導彈研制試驗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我國地空導彈研制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依靠自主創新,二院發展成為我國空天防御技術總體研究院,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和國防科技工業名副其實的主力軍。
黨全面領導、大力推動空天防御事業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護航民族復興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航天事業發展高度關注、親切關懷,從提出航天夢、強軍夢,到設立中國航天日,再到概括新時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強調“強國必先強軍”“能戰方能止戰”“設計武器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等,為推動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黨建引領發展,大力推進黨建與科研生產深度融合。二院黨委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領導作用,二院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實現“五個一流”提升二院的核心競爭力,第八次黨代會提出“五個大”戰略發展思路。近年來二院黨委召開戰略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企業發展重大戰略部署,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航天安全防務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堅持“兩個一以貫之”,融入中心工作加強黨的建設,黨員突擊隊成為各條戰線攻堅克難的“排頭兵”。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二院連續多年被評為集團公司黨建考核優秀。
能戰方能止戰,堅決扛起科技強軍的光榮使命。堅決落實習近平強軍思想,堅持創新發展,構建基本型、系列化發展格局,走出一條滿足現代戰爭體系化、多元化需求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多個系列化發展型號,實現從交裝備向交體系、交能力轉變,實現科研生產任務軍種全覆蓋,實現從傳統防空向空天防御的跨越發展,加速體系化、實戰化、智能化轉型,為世界一流軍隊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閱兵慶典上,二院研制生產的多型先進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精彩“亮劍”,揚軍威、壯國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防空實力和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
科技決定國力,主動擔當科技強國的時代重任。聚焦國家安全,研究布局2035年前空天防御裝備體系,全力爭取以“國家重大工程、國家重大專項”為代表的戰略任務落地,搶占未來競爭戰略制高點。深化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論證,牽頭組建國家政法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心,服務于社會治理與國民經濟主戰場。聚焦前沿顛覆性創新,成立未來實驗室,制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工作機制、獎勵機制,全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努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搶抓機遇,發展商業航天、信創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1+4+N+M”的產業體系,打造“四個百億”產業,爭做現代產業鏈“鏈長”。
自覺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頂梁之責,加快建設成為支撐世界一流軍隊的世界一流航天安全防務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必須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二院作為國防科技重要力量,必須從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保障國家核心利益的戰略全局出發,自覺扛起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頂梁之責,以搶占科技制高點奪取發展主動權,以科技領先優勢塑造國際競爭優勢,堅定不移發揮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堅守航天事業發展的“根”和“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弘揚航天精神文化,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光榮傳統、最大優勢和力量所在,更是發展空天防御事業最鮮明的底色、最充足的底氣、最深厚的底蘊,是二院的“根”和“魂”。
從講政治的高度把二院工作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去謀劃和推動,大力傳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等,將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航天事業的熱愛,轉化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不竭動力,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堅定扛起強軍首責的使命擔當。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二院處于關系國家安全、鑄牢國防基石的關鍵領域,作為國防建設領域的主力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強軍思想,牢牢把握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著力加快提升裝備體系化智能化實戰化能力,確保我們的武器裝備在黨和國家最需要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著力搞好國之重器項目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干好以重大科技專項為代表的戰略科技任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有效解決制約裝備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全面布局未來重大科技發展方向,建設高端科技創新基地,努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用好激勵政策,增加研發投入,有效調動人員積極性,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
堅持打造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要自立自強,人才是關鍵。二院深入推進人才強企戰略落地實施,聚焦強軍首責,依托承擔“國家重大工程、國家重大專項”為代表的戰略任務,打造以院士領銜的一批戰略科學家團隊;聚焦高質量發展,將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效對接,圍繞全國區域產業協同布局,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人才孵化作用,打造一批高端科技領軍人才;聚焦科技自主創新,打造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手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人才;聚焦弘揚科學家和工匠精神,將人才培養與前沿創新、基礎科研、工程實踐等要素緊密結合,打造一批核心優勢專業青年骨干人才。
注重搭建平臺,全程培育勇攀創新高峰的青年后備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分層級實施科技人才成長計劃,搭建適應創新人才成長的事業平臺,探索“人才+工程”抓建模式,按照緊前選苗、長線培養、接茬儲備的思路,積極推進青年創新型拔尖和優秀后備人才隊伍建設,設立青年院士后備人才隊伍,對外推薦核心骨干和潛力大的青年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隊伍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他們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
歷史的畫卷,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在新的奮斗里書寫。在新征程,二院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扛起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圣使命,聚焦主責主業、履行強軍首責、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續寫空天防御事業新輝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