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科技集團發布的創新指數(Innovation Index)調研報告顯示,那些創新領導者正因為采用了端到端的創新戰略,才能很好地應對全球經濟衰退、供應鏈挑戰、環境不利影響等,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增長。而從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來看,“全面復蘇”仍是主基調,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才是突破困境的根本途徑。于變局中開新局,以創新思維、創新技術鍛造新質生產力,對各行各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面向人工智能(AI)時代,尤其是AI所帶來的對IT基礎設施、數據、算法以及行業應用場景的沖擊,唯有萬物向新,才能智領未來。
危中尋機
唯有創新
Conference Board針對全球1247名企業高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管們將經濟衰退列為2024年首要的外部擔憂。此外,《世界經濟黃皮書》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2.7%。
這意味著,在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經濟復蘇不均衡、全球化供應鏈面臨挑戰等復雜背景下,全球經濟正在經歷深度變革和調整。
但縱觀歷史發展,每一次的產業升級、行業變革、技術迭代、企業成長,無不是由靈感演變的創新所推動。那些企業中的創新領導者們視降本提質增效、人工智能與脫碳為未來變革與成長的關鍵因素。
2024年,“人工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將AI引入到生產場景中,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推進數實融合,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同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企業也將綠色可持續發展作為ESG目標,深入踐行轉型發展。
亨利·福特讓普通人也能買得起汽車的想法,催生了汽車流水線生產方式;卡車司機馬爾科姆·麥克萊恩為什么不能將貨物整體從卡車轉移到船上的疑問,最終促使集裝箱的誕生;喬治·德沃爾提出的以可編程的機器人來替代人工從而減輕勞動強度的想法,催生了工業機器人的問世。
諸如此類微妙的想法,后來都引發了足以影響生產效率、盈利能力和企業目標的連鎖反應,推動了全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了創新的想法、理念,再加上正確的流程和技術,就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也正是今天處于逆境或挑戰中的企業破繭重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現實路徑。
增強韌性 持續增長
戴爾科技集團創新指數調研報告顯示,那些創新領導者和采用者在全球經濟衰退期間加速創新的可能性,是創新跟隨者和滯后者的2.2倍。正是這種在困難時期依然具備創新的決心和能力,亦被稱為“創新韌性”,使得創新領導者和采用者獲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比創新跟隨者和滯后者高出1.9倍。
以創新為本,不斷增強自身韌性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增長,是企業的破局之路。綜合歷史的成功經驗和現實需求,企業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入手,努力實現長期穩健的增長。
01、向運營要增長
向運營要增長,簡而言之,就是實現降本增效。戴爾科技“創新催化劑研究”的數據顯示,47%的受訪企業表示,降本增效是2024年最重要的創新目標。
在企業利潤逐漸降低、盈利不斷攤薄的情況下,企業必須“苦練內功”,將優化內部運營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02、向創新要增長
如果說降本是有效的節流,那么創新的目的就是開源,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企業的成長是業務驅動而非功能驅動。
在新技術、新模式、新商業不斷涌現的今天,企業傳統的主營業務可能增長乏力,這時就更應該積極擁抱像AI這樣的新技術,嘗試拓展新業務。比如智能制造、自動駕駛、智慧金融、自然語言處理、增強現實等,在降低原有業務風險的同時,打造新的業務模式和增長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許多傳統產業、企業也在借助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加速“出海”,全面開拓國際市場。比如汽車制造、醫療健康、能源行業等,試圖抓住市場結構性調整中的機遇,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
03、向可持續和生產力變革要增長
各行各業要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任務,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質生產力中,創新起到了主導作用,它旨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融合高科技,展現高效能,支撐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能夠更好地優化資源配置方式、重構生產組織形式、提升生產力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天,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和價值的同時,還要注重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三者之間的平衡,這就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所在。
《大華銀行企業展望調查報告2024(中國內地篇)》顯示,50%的中國企業已經在業務中實踐了可持續發展;22%的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將在運營和研發當中融入更多ESG實踐。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制定相關戰略、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并通過數字工具和數字技能賦能員工,推動人機協同,提升效率和創造力。
此外,也有預測顯示,到2030年,綠色技術的需求可能會每年產生高達12萬億美元的收入。綠色可持續化發展的趨勢,將使得資本市場重分配。企業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增長契機。
以智為先 AI全面就緒
自成立以來,戴爾科技始終將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引擎。戴爾科技“創新催化劑研究”顯示,56%的企業認為,創新是商業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已經在企業內的各個方面發揮效益。
邁入AI時代,戴爾科技將化身推動企業創新的“催化劑”,圍繞“AI-First技術戰略”,通過端到端解決方案的創新,賦能企業數智化轉型。
戴爾科技2023年進行的人工智能脈動調查結果顯示:78%的企業IT決策者期待AI能夠在企業中發揮其潛能,以提高生產力、簡化流程并節省成本。實際上,每個想保持競爭優勢的企業都希望以某種方式更好地應用AI。
而無論是在現代數據中心、多云環境中,還是在邊緣或現代工作場所,如何將AI、安全、可持續發展與上述場所場景相融合,并驅動業務發展,對每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考驗。
進入數字化轉型深水區,以云為先構建基礎設施,并對所有云平臺進行管理和優化,更好地支持業務探索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只有向現代化數據中心持續演進,做到在多云環境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好地借助AI技術和工具,才能在業務激增和工作負載愈發復雜的趨勢下,確保核心業務系統的穩定、連續、安全,從而更加敏捷靈活地響應市場變化。應對上述需求,戴爾科技AI-First端到端技術和方案已全面就緒。
在基礎設施層面,云計算已經成為在AI時代的核心資源和新場景落地的基礎。越來越多的行業用戶開始大規模采用云原生技術,包括容器、微服務架構等,并基于軟件定義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為了幫助用戶構建一個智能、靈活、有彈性的現代數據中心并充分釋放數據潛能,戴爾推出了現代化數據中心多元化算力平臺,GPU加速解決方案,為AI優化的PowerScale、ECS和ObjectScale等一眾解決方案與產品,全面支撐數據驅動與智能化。
另外,在多云環境中,為保證一致性的多云體驗,戴爾科技不斷豐富APEX服務,通過諸如APEX Cloud Platforms first、APEX Storage for Public Cloud、APEX Data Protection、FOD等,有效簡化流程,實現高度自動化并優化成本,以加速應用創新。
在數據中心或云上進行訓練,在邊緣進行推理,這應該是最理想的一種局面。戴爾科技也將自己在現代化數據中心和多云環境中的技術優勢拓展至邊緣,將Dell NativeEdge、PowerEdge servers、PowerVault ME5 storage、VxRail、Streaming Data Platform等歷經驗證的產品組合,用于簡化邊緣架構,憑借速度、規模和安全上的優勢,加速邊緣業務創新,實現數據即時可用。
在現代化的工作場所中,更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效率、創新性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通過利用更加智能化的技術,優化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員工滿意度。戴尓科技通過AI就緒的方案,包括Dell new AIPC、Dell Optimizer、Dell Trusted Workspace、Dell Green Sustainable Tech、Dell APEX PCaaS等,實現了高效的人機協同,引領工作場所變革。
戴爾科技創新催化劑調查數據顯示,94%的企業在推動創新時面臨挑戰;35%的企業表示,他們缺少足夠的技術、經驗和能力來促進創新的落地。
將AI戰略落地,將創新的想法變成現實,這中間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和鴻溝。戴爾科技通過全球最廣泛的AI解決方案組合,從桌面到數據中心再到云端,覆蓋服務器(如Dell PowerEdge XE/XR系列)、存儲(如PowerScale/PowerFlex等)、客戶終端設備(如Dell AIPC等)、網絡、服務等,讓AI技術更貼近業務場景,助力企業打造具有全新AI體驗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和工作環境,實現多維創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應該貫穿企業的整個AI創新之旅。
安全是基石。戴爾科技通過實施全生命周期零信任架構、多重數據保護策略、自動化智能預警,以及多層安全設計方案等,布局主動式安全防御,為AI落地保駕護航。
可持續發展是愿景。以數字化、智能化、節能減排驅動綠色創新供應鏈,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戴爾科技將環保、可回收理念融入Latitude終端產品設計,為綠色數據中心提供先進的PowerEdge服務器,同時提供完整的液冷解決方案,以及先進的管理手段如Cloud IQ/OME PM 4.0,助力企業綠色升級。
戴爾科技公布的2024財年ESG報告顯示,戴爾科技全球設施已實現61.5%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戴爾科技在產品中使用了約4.31萬噸的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戴爾廈門工廠與成都工廠獲得中國綠色制造領域最高認證——工信部“綠色工廠”認證。
如果將企業數智化轉型比作是一次充滿挑戰,需要不斷深入探索的旅程,那么AI-First就是讓企業充分體現和享受這次旅行的最佳助手。以AI為先,才能更好地克服創新障礙,發現新的可能性,并縮短價值實現時間,帶來可持續的增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