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斯泰來中國區總裁趙萍女士應邀出席2024年伯云會,并以“醫藥市場發展——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為題發表主題演講。本屆大會以“解讀、洞見、智能”為關鍵詞,聚焦我國醫藥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大會發布了《中國藥品市場格局及前瞻》藍皮書,眾多行業專家、醫藥企業領袖、醫療專業人士出席大會,共同探討中國醫療保障的國家戰略、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現狀及展望和決策者眼中的中國醫藥市場等熱點話題。
安斯泰來中國區總裁趙萍女士發表演講
趙萍女士在演講中指出,中國有全球18%的人口和23%的老年人口,GDP貢獻占全球18%,但創新藥市場份額僅為3%,蘊藏著廣闊的增長空間。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推動了近年來中國創新藥行業的高速發展,也讓中國成為全球醫藥研發的新高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創新藥”,并將其列為積極培育的新興產業之一。4月,北京市醫保局、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藥監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北京市支持創新醫藥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4年)》,提出32條支持醫藥創新的舉措;7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指出發展創新藥關系醫藥產業發展,關系人民健康福祉。
“這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的推出,讓安斯泰來這樣以創新為驅動的跨國制藥企業備受鼓舞。”
“從單純的產品和技術引進,到以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中國醫藥創新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三十年既是安斯泰來進入中國的三十年,也是我從醫生轉戰醫藥行業的三十年。三十年來醫藥創新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堅定了我們持續加碼中國、深耕中國的信心。”趙萍女士在演講指出,近年來隨著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患者對于全球創新成果的可及性不斷提速。同時,醫保準入的時間持續縮短,從以前的平均五年時間縮短到了不到兩年,甚至實現了獲批當年就進醫保,大大提升了患者對創新藥的可負擔性。此外,醫療行業的數字化進程不斷深化,新的業態也在推動行業整合和進化。“所有的這些變化都將為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獲益,也推動了中國醫藥創新的發展。因此在我看來,醫藥行業的新質生產力,最好的體現就是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藥物創新能力。”
正是由于中國醫藥創新環境的持續改善,跨國藥企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也與日俱增。以扎根中國30年的安斯泰來為例:2019年,中國躍升成為安斯泰來集團五大全球市場之一,2021年,安斯泰來完成了在華戰略布局升級,并將區域總部設立于北京,2024年初,趙萍女士成為安斯泰來正式任命的首位中國本土總裁,集團還首次將“全面提升中國團隊能力”列入安斯泰來今年的重點,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有機會獲得更多的集團資源與投入。在安斯泰來集團最新公布的全球15個重點市場中,中國位列全球前三。
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同樣體現在安斯泰來的研發中。以胃癌領域備受矚目的CLDN18.2單抗為例,2020年,全球新確診的胃癌病例超過100萬例,其中中國新增478,000例胃癌病例,接近全球新增病例的一半。“正是因為胃癌在中國有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安斯泰來中國從2019年就開始參與CLDN 18.2單抗的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并實現了安斯泰來歷史上首次中國與全球同步開發與同步遞交上市申請。此外,安斯泰來近期還實現了首個一期臨床試驗IND批準,并完成了中國第一家研究中心啟動。”趙萍女士表示。
中國成為跨國藥企全球研發重要一環。數據顯示,從2016到2022年,中國的臨床試驗數量全球比例從4%激增到15%。而中國生物制藥公司也在全球范圍內擴展足跡,構建世界戰略布局,紛紛在海外設立工廠、研發中心,甚至建立全產業鏈。同時,跨國藥企與中國創新藥企的合作也在逐年攀升。去年底,安斯泰來與科望醫藥就全新的BiME(雙抗巨噬細胞銜接器)平臺及候選藥物ES019和另一分子項目達成合作開發及授權許可協議,雙方將合作完成兩個項目的開發,另外科望醫藥還可授予安斯泰來額外兩款產品的合作開發權益。“由此可見,跨國藥企在新藥研發方面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而中國本土的醫藥創新勢力也正在融入世界。”趙萍女士強調,“這些現象的底層邏輯是新藥研發的根本動力——患者的等待。對于安斯泰來而言,最好的體現就是In China,for China。”
在中國,安斯泰來致力于成為腫瘤及特藥領域的行業領導者。最近一年來,安斯泰來中國接連取得了四款產品的里程碑進展,包括胃癌、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的三款產品,以及一款絕經相關中度至重度血管舒縮癥(VMS)領域的首創產品。近日,ADC藥物維恩妥尤單抗已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既往接受過含鉑化療和PD-1/PD-L1抑制劑治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成人患者,這也是全球首個靶向Nectin-4的ADC。未來,安斯泰來將繼續致力于創新性療法,研發聚焦的領域包括免疫腫瘤學、再生和失明、線粒體生理機制、靶向蛋白降解,以及基因調控。
“我們堅信,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安斯泰來將繼續加速引進全球創新成果,不斷提升中國患者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盡早實現。”趙萍女士表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