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實力,除了航空航天、大國重器等項目,也離不開產業企業的科技創新拼圖。如果說,想在制造行業尋找到產業科技創新的代言人,那么連續舉辦28年、有家電行業“科技奧斯卡”之稱的美的科技月必是首選。隨著今年主題為“聚焦、務實、引領”的美的科技月拉開帷幕,一個加速向科技集團跨越的美的集團擴張新藍圖也隨之展開。
全球最高能效的家電技術、下一代制冷技術、下一代凈味技術、儲能技術、家居大腦等戰略性技術,COLMO云璃白+東芝居心地雙高端套系和一系列創新突破產品,面向青年人首次頒發的“科技新星獎”,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唯一”的科技成果,與億萬家庭、園區、企事業單位息息相關……截至今年,美的科技月累積獎勵已近5億元,對項目最高獎勵金額達500萬元,個人最高獎勵金額超100萬元。
10月16日,以“心向光明,共赴未來”為主題的美的遠見者大會,圍繞儲能與機器人兩大新興產業的技術突破與發展趨勢展開全球性的交流與溝通,這在拉開美的集團第28屆科技月的帷幕同時,也見證美的在全球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的縱深化突破。
美的科技月通過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展示了這家中國企業從家電制造向科技蛻變的立體化形象。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相對于過去幾年,今年美的科技月更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向高端、向海外、向B端三個維度的科技突破,折射出美的集團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并重,持續推進四大戰略主軸的布局,更洞察出堅守科技創新基因的“不變”,以及持續變革科技創新體系打通產業升維路徑的“美的模式”。
三大維度突破,全面推進戰略主軸
“成為世界領先的全球化科技集團”,這是近年來美的集團戰略轉型圍繞的核心,也是透過此次“科技月”看到的美的集團的戰略雄心。
自2011年起,美的集團就將戰略主軸變更為“科技領先、用戶直達、數智驅動、全球突破”,業務板塊也重新更迭為智能家居事業群、工業技術事業群、樓宇科技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和數字化創新業務五大部分。
新的戰略主軸擘畫的,在《中國企業報》記者看來,這正是美的集團未來產業藍圖,而這正與美的科技月所展示的相呼應。這從今年“科技月”的主題中就可見一斑。具體來說,“聚焦”是科技突破和科研實力的建設;“務實”是從C端到B端,將科技創新為戰略落地賦能;“引領”則是通過最前沿技術的創新,打造引領趨勢的產品。
美的集團CTO衛昶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專門提到的“三大突破”,更是給出了圍繞戰略主軸在科技創新層面的新變化:一是高端突破。從高端產品到高端套系再到高端品牌,讓產品和解決方案更具競爭力;二是向海外突破。基于此目標,美的通過海外團隊調研用戶需求,然后統籌國內和海外資源共同研發,在美國市場的U型窗式空調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三是B端突破。美的正加速從C端業務為主轉型為B端與C端并重的企業,科技創新則成為最根本的支撐和底盤。
比如,在備受關注的B端領域中,美的展示的技術就覆蓋了聚焦樓宇科技、工業技術、機器人和自動化業務,以及醫療領域為代表的新業務技術。尤其是當前火熱的新能源賽道,美的集團的科技創新規劃也早已明晰:產品層面有實現歐洲新A級能效的低碳產品;解決方案層面,有智慧樓宇為代表的家庭能源解決方案;新能源領域和儲能領域,有各類儲能產品。
美的藍橙實驗室副主任兼中央研究院機電一體化研究所所長陳文杰透露,美的在機器人產業做了非常宏大的布局,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國際一流的庫卡機器人,美的還在機器人整個產業鏈上,從核心部件和應用層面也做了大量的布局,形成整個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今年一季度,美的打造的國內首個綜合性家庭服務機器人小惟上市,具備AI管家、家庭助理、安全衛士,以及科技玩伴四個功能。主在本屆科技月上美的AI創新中心又發布“美的家居大腦”,通過家電以及機器人把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這2個最重要的兩個空間深度融合在一起。
可見,美的集團科技創新不僅夯實“科技領先”戰略主軸,更是為集團全維度業務和所有戰略主軸提供向上的引力,從而讓美的集團轉型全球化科技集團的腳步大幅提速。
三大機制創新,夯實“科技領先”底盤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有長期思維,既要有長遠規劃又需有堅定的長期投入和堅持。在美的集團,這種長期思維早已內化為科技創新基因,并且以強化科研機制來抵御創新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對科研團隊和科研人員的支持上,更是用長期思維考核其產出。
如果說,長期主義是美的科技創新的“不變”,那么持續探索科技組織體系建設、探索多業務端的技術打通,面向趨勢科技尋找跨界合作,則是美的集團為夯實“科技領先”底盤進行的三大“變”。從與美的集團CTO衛昶的交流中,《中國企業報》記者深刻體會到這三大變化背后,美的集團應對產業變革的深刻思考。
先拿研究機構的組織建設來說,美的集團就人才、研發機構等多層面進行布局。比如在人才結構方面,就有領軍人才、青年人才等不同構成。研發機構除了順德和上海,在德國、美國、日本和意大利也建立了綜合性研發組織。據介紹,在基礎研究的同時,美的集團還注重技術的規劃落地,旨在提升產品化、市場化的能力。
就在美的2023年遠見者大會上,劉力格、葛夢兩位美的科技新星分別加入到機器人與能源的圓桌論壇,與全球知名機器人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戴建生教授,以及國內知名儲能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張正國教授等專家教授同臺對話,共同探討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其次是技術的立體打通。一方面是全球研發體系的打通和協同,需求可能由當地調研得出,但從產品定義開始,到技術創新滿足需求的過程,則是由集團全球研發體系協同完成。另一方面,是B端與C端業務在底層和基礎性技術上的共振,這在美的集團內部被稱為“共性技術戰略項目”,代表性的技術就包括熱管理技術、噪音技術、控制技術等等。當然,在ToB和ToC并重的集團體系下,美的還在集團層面進行放權,事業部獨立經營擁有彈性機制,也為激發各種差異化技術創新帶來可能。通過“2+4+N”全球化研發網絡,建立全球研發規模優勢,美的研發人員超20000人,其中博士達700人。
碳中和已從全球共識上升為全球行動。在家電行業的空調產品上,美的經過14年研發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在未來冷媒R290上實現產業化的突破。建筑領域實現超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由此也催生了零碳建筑。美的圍繞零碳樓宇,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在光伏、風電等能源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布局,已經在戶用和工商業領域分別推出多款產品以及服務。
再者就是跨界合作、統籌資源。當前,美的集團已經與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不同模式的合作關系,進行更廣泛的開放式創新。其中,與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達成長期戰略合作,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與江南大學在食品領域和洗地機等特定領域進行合作等,還有超過500個與高等院校教授基于項目的合作。有了這些,不管傳統領域還是AI、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美的集團的科技創新效率就有了保障。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張正國教授就透露,目前正在與美的在相變儲熱技術展開合作,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技術之一,未來將持續推進儲熱技術在太陽能熱利用、熱泵空調系統、建筑節能等領域的應用。
面對當前全球經濟和市場環境的持續巨變,面對中國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通過每年一屆的美的集團科技月展示出的科技創新邏輯,以及折射的產業布局,可以洞察出新時代中國企業升級跨越的新路徑,也對未來中國制造和中國創新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