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成為了絕對的熱詞。它被認為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三高”特征,強調技術驅動、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和管理方式創新,錨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先進生產質態。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調研指出:“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要加強前瞻布局,加快提升算力水平,推進算法突破和數據開發使用,大力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更好賦能千行百業。”
這是首次明確定調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在通往提質增效的產業新路上,一些先行者已經在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服務為勞動力智能化、企業級數智化等紅利的釋放積極鋪路。
智能化勞動力的實用性大為提升
在大模型火遍大江南北之前,人工智能(AI)的生產力已經不容小覷。在過去三年的特殊時期,百融云創協助銀行、保險、電商等商業機構進行客戶關系管理,其中共協助30多家銀行開展5000萬通智能語音服務,并對1000億元個人和小微貸款余額進行了貸后管理和客戶服務。
伴隨AIGC產業浪潮興起,百融云創基于深度學習Transformer框架,結合NLP(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等技術,打造了場景驅動的產業大模型――BR-LLMs,目前在大模型基座之上運行的智能語音服務經歷反復迭代,形成的全新對話大模型Voice GPT可以實現低于500毫秒級的響應,這一反應速度基本接近真人。
截至目前,百融云創的Voice GPT已經嵌入商業機構的零售業務、智能運營、智能客服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等若干關鍵環節,對于客戶意圖的識別準確度可達人工4倍,每日進行超過億級規模的自動交互,這一規模在業內幾乎找不到對手。
以金融領域為例,某大型國有銀行為大山深處的村民提供了社保卡發放等服務,在之后的回訪環節,銀行的業務人員通過百融云創的Voice GPT來代替人力翻山越嶺進行復核。即便面對口音過重的村民,AI對其意圖的識別準確度也能達到95%,極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對于商業機構來說,在Voice GPT等智能工具持續賦能之下,勞動力智能化的實用性大為提升,商業機構的服務效能取得了實質性躍遷。以招商銀行來看,財報顯示,2022年該行運用AI能力對于傳統客服的人力替代量超過1.2萬人;再以工商銀行來看,財報顯示,2022年工行在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等場景中,加快“技術換人”應用,全年釋放超過1.8萬人工作量。
“人工智能+”將與行業、場景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自2017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之后,連續六年都是報告中的“座上客”。在今年的報告中,這一概念得到升華,新提出的“人工智能+”全新理念昭示著AI對于百行千業的影響面會更加寬廣,與垂直場景的融合程度會更加深厚。
賽迪研究院報告顯示,2023年,國內生成式AI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隨著“人工智能+”頂層戰略的持續推進,專家預計,及至2035年,國內生成式AI的市場規模勢必翻番。
新的時代大門已經叩開,行業弄潮兒也以全新的姿態匯入這一蓬勃發展的歷史潮流之中。對于百融云創來說,踐行“AI+”中“加法”的內涵和外延正在走深和拓寬。
再以對話大模型Voice GPT來看,相比傳統智能客服而言,Voice GPT的語音識別和語音理解技術能夠精準捕捉情緒波動,實時切換語料。并且,Voice GPT還集成了百融云創自主研發的語音質檢分析方法及系統,能復盤交互結果生成可視化報告。
此時,有著精確情感分析和強化策略的Voice GPT已不再是一個冰冷的機器人,承擔起了行業顧問角色。從需求分析、流程切換,最終由Voice GPT可以鏈接商業機構的業務場景,“一站式”對接營銷、運營等模塊,并直接觸達資產交易。財報顯示,僅百融云創BaaS金融行業云一個業務線在去年上半年撮合的商業機構資產交易規模已增至212.62億元,同比增長72%。
此外,對話大模型的精準交互能力不僅在云端釋放,百融云創還將其與AI數字員工、虛擬人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集成到企業的IT架構之中,對話大模型的魅力得以在端側迸發,并且企業在不需要投入大量后臺操作的情況下,即可快速完成端側的個性化、輕量化部署。
除了持續“加固”已有的AI工具效能之外,百融云創還致力于拓寬AI的服務半徑。基于大模型BR-LLM穩定的基座,百融云創搭建了大模型的應用一站式開發平臺——Cybertron,讓大模型的技術棧與垂直行業更加緊密結合,對外輸出Agent、Copilot等服務。目前已經在數字員工、數字助理、數字人、編程助手、自助數據分析等方面實現了應用落地。
據了解,Cybertron平臺可以將模型服務落腳在更多的生產力場景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甚至被忽視的場景應用空間正在打開。例如,在單據識別場景中,通過樣本學習,Cybertron平臺可以靈活適配發票、合同或者其他類型的文檔,能快速準確地完成信息提取和分類,大幅降低運營成本。
再例如,在代碼生成場景中,Cybertron平臺可以大幅減輕人工撰寫代碼的負荷,強化敏捷開發效率,助力商業機構研發提質增效。某商業機構通過接入Cybertron平臺的編程大模型BR-Coder,可以輔助運營人員、測試工程師等自動生成測試用例和單元測試、解答技術問題等,在保障企業數據資產安全的同時,將模型生成代碼的一次采用率有效提升20%。
業內分析指出,AI的介入有效減輕了企業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重復勞動負擔,即便在“人類+AI”協作的Copilot模式下,AI也能幫助人類實現至少50%以上的工時增效減誤,賦能運營、開發等人員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設計創新解決方案、改善用戶體驗及新的技術創造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