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將滿足人民群眾“醫”“食”“美”“安”新需求。
《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5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加快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壯大競爭力強的創新主體,優化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區域布局,深化生物經濟創新合作。二是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加快推動醫療健康、生物農業、生物能源與生物環保、生物信息產業發展。三是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加大生物資源保護力度,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體系,規范生物資源安全共享。四是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基礎保障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建設,切實筑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五是努力優化生物領域政策環境。完善市場準入政策,擴大市場應用空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金融支撐服務,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政策先行先試。
《規劃》從4個方面部署了培育生物經濟支柱產業。一是加快生物技術賦能健康產業。體現在3個推動:推動基因檢測、生物遺傳等先進技術與疾病預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助力疾病早期預防;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提升疾病診斷能力;推動基因組編輯、微流控芯片、細胞制備自動化等先進技術與生物藥研發融合,提高臨床醫療水平。二是加快生物育種技術賦能生物農業產業。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系統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種技術,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質量;發展綠色農業,促進前沿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融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三是加快生物制造技術賦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劑,助力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四是加快信息技術賦能生物信息產業。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和健康大數據資源,發展智能輔助決策知識模型和算法,輔助個性化新藥研發;利用5G、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藥品、疫苗從生產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衛生健康大數據在醫學科研、教育培訓、臨床診療、產品研發、行業治理、醫保支付等方面的應用。

醫藥健康是北京兩區建設和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發展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昌平區建設全球領先水平“生命谷”,打造醫藥健康“核爆點”的重要支撐,昌發展作為昌平區政府全資設立的產業生態運營平臺,在醫藥健康領域精耕細作,已提前布局,打造了精準醫療創新孵化平臺國際精準醫學創新中心,細胞與基因治療、AI創新藥的小試/中試平臺國際精準醫學加速中心,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昌科醫學實驗室、醫療器械CMO平臺等多個專業服務平臺,為助力企業成果創新和快速產業化,還重拳打造了從研發辦公總部到產業化基地的特色主題園區—昌平生命谷產業基地。
與此同時,聯合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行業協會、專家、媒體等打造的技能培訓平臺HIBIO.創新加速營,為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在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產品研發、生產及上市等方面提供全周期的成長加速服務,賦能科技創新。目前,已舉辦10場,1000+企業參與活動,350+企業在加速營活動產業生態鏈接。

托管運營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合力打造生命科學領域高品質、國際化產業生態系統,構建醫藥健康產業集群——“生命谷”創新走廊,搭建產業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將全球資本、人才、科技等產業要素科學組合,實現公共服務多元供給,為創新成果就地轉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