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就業致富,且收入穩定,是不少人的夢想。去年以來,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在全市鋪開,塘下鎮以黨建聯建為紐帶,深度整合黨組織、企業、群眾三方力量,在全鎮范圍內因地制宜推進“共富工坊”建設,建設了瑞明共富工坊、大東共富工坊等10家各具特色、成效顯著的“共富工坊”,將共富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有效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就業難題,走寬走實共富之路。全鎮累計受益群眾3000余人,人均月增收約6000元。
共富工坊看塘下①瑞明“共富工坊”:
在雙向奔“富”中為名牌轎車安裝“心臟”
/“智”造“心臟”,快步奔“富”
位于塘下鎮的溫州瑞明工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明”)智能機加共富車間內,機器運轉聲響成一片,身穿淺灰色工服、手戴橡膠手套的雷忠德正熟練地操作眼前的數控平臺。在他身后,設備機器飛速運轉,其他工人各司其職,現場忙碌而有序。
這是瑞明“共富工坊”里日常工作的縮影。該工坊位于瑞明公司內,總面積10000平方米,是塘下鎮立足汽摩配主導產業,依托“瑞明”黨支部探索建立“村企共建、為企服務、以企帶村”發展模式,建成的“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目前已輻射帶動了230人實現就近就業,其中本地員工約145人,每月每人增收約8000元。
雷忠德是該工坊有著11年工作經驗的老員工。從一線普工到機加車間班組長,來自甘肅的“新塘下人”雷忠德直言加入瑞明大家庭后,收入不斷增長,生活越來越富足,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國內每5輛乘用車就有1輛發動機缸蓋由我們公司生產,在這工作好得很。”雷忠德驕傲地說,尤其是工坊內智能化車間建成以后,錢不少掙、體力活還減輕了,員工們還擁有了發展的“升級通道”。
近年來,以汽車關鍵零部件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已成為塘下汽摩配行業優勢明顯的產業“王牌”。其中,發動機被稱為汽車的“心臟”,是汽車最“硬核”的裝置,其質量決定了整車的性能和品質。作為國內領先的車輛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創新科技公司,瑞明“共富工坊”堅持技術創新,持續加快智能化轉型,并緊緊圍繞人才發展戰略,從崗位職責、技能及管理提升入手,著力提升員工創富技能。
據了解,今年以來,該工坊通過內部培訓師和聘請外部專業講師相結合、“師帶徒”等形式,組織開展生產作業、管理項目、專業技術技能等各類專項培訓達133次,同時積極開展企業內部自主技能認定工作,營造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
得益于瑞明“共富工坊”的建設,“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成為當地群眾生活新常態。去年實現“再就業”的前池村村民林啟右同樣深有感觸,他于2021年通過招工來到瑞明“共富工坊”上班,在老員工一對一幫帶及企業培訓下,兩年時間從零基礎新手攀升到車間班組長,月均工資7000余元,生活水平比之前提高了很多。“不僅通勤時間短,還學得一手好技能,口袋富了,發展前景很好呀。”林啟右臉上洋溢著幸福,眼神望向工坊外的“共富籃球場”:“忙碌之余能和同事來一場友誼賽,體質也富了。”
目前,瑞明“共富工坊”與企業屬地八水村簽訂農村勞動力就業協議,廣泛吸收當地及周邊村社就業困難低收入群體,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為紅色生產力,有效地解決了企業用工、村民就業問題。同時,該工坊租用中南、中北、八水等村集體閑置土地40多畝用于倉儲,共為村集體增加租金收入近92萬元;100余名車間職工租住八水村,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豐厚的租金收入,走出了一條集體經濟、村民收入和企業用工“三豐收”的共富之路。
位于塘下鎮北工業園區的瑞星“共富工坊”內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在生產線上忙碌著,不同規格、種類的通用汽油機化油器“走”下生產線,“整裝待發”。據悉,瑞星“共富工坊”是塘下鎮與浙江瑞星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成果,吸納就業人員57人,其中低收入村民21人,人均月增收約6000元,進一步拓寬了居民增收致富渠道。
塘下鎮黨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共富工坊就是要化“富余”時間為“富裕”勞力,推進企業與居民雙向“奔富”。下一步,該鎮將繼續發揮黨建聯建優勢,精準對接企業用工需求,持續鞏固增收效果,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