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不損害文物面貌、不影響后世傳承和使用的基礎上合理對其開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品鑒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物要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
傳承意味著繼承,發展意味著創新,要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和保護中來。瀘州老窖擁有物質和非物質雙國寶的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始建于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1573國寶窖池群,至今已連續使用了450年,對于窖池而言,不間斷的釀造讓窖池微生群更加豐富,窖池的生態在傳承中更具活力。而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是在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經24代人的努力,釀制技藝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發展。
近年來,瀘州老窖連續多年舉辦“封藏大典”、瀘州老窖“懷玉杯”釀酒技能大賽,承辦“中國白酒傳統釀制技藝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論壇”,發起成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白酒釀制技藝專業委員會”。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白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向世界生動展示中國白酒非遺技藝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讓活窖池和活技藝歷經歲月接續綻放新光彩。
曾娜表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的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要讓更多年輕人自主加入到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中來,需要我們借助優秀的文化內涵和創新的表達形式。在網絡層面,大力推進“互聯網+非遺”,借助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非遺魅力;在校園層面,積極推動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與當地大專院校、高中、初中、小學聯手,讓更多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非遺”走進校園,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同時,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非遺”、認識“非遺”,增加“非遺”項目傳承人發掘與培養的渠道;在產業層面,要加強文旅和非遺的相互融合,充分考慮每個地域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以及旅游場所的承載能力,在旅游發展過程中融入有生命力的非遺項目,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旅游項目增加非遺的感染力。通過各個層面綜合發力,為非遺文化提供更多新鮮血液的入口,擁有匯聚年輕人的強大能量,蓄青年之力,向世界呈現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講述中國故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