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保護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財富,也是中國民族樹立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表示,彝族是我國第七大民族,總人數達到293.65萬,彝族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中,創造了優秀的文化,但在發展與傳承中卻面臨一系列問題。
耿福能介紹,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是我國彝族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其彝族總人數占全國彝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彝族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彝族是我國擁有豐富漆器文化的民族,有屬于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彝族每一個語言區的傳統服飾款式也有不同。此外,彝族還有自己的傳統宗教和祭師--畢摩。其中,漆器、彝族服飾和彝族年都被收錄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耿福能表示,涼山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區域。以當地彝族文化底蘊打造文化產業,對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向產業化轉變優勢明顯。在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催生文化新業態,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走出一條民族特色產業“致富路”。
耿福能建議圍繞彝族傳統的工藝制品、文創產品、民族服飾、民族特色飲食、表演藝術、傳統節日等內容,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品牌,統籌抓好文化企業、重點項目培育和建設。以民族地區歷史文化名城與特色村鎮為重點,確定一批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
耿福能強調,要為彝族文化發展營造更好的文化發展環境,國家相關部門要指導涼山彝族聚居區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布局,從財稅扶持、服務平臺、發展環境、人才吸引和培養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支持民族地區突出地域特色,善于保護和傳承,打造特色文旅和傳承民俗融合精品。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再普查、再梳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加快文旅信息化平臺建設;在完善旅游干線交通網絡的同時,加快鄉村旅游公路建設,重點打通和擴建一批旅游環線公路,把涼山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串聯起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