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上海浦東新區堅持投入發展的主導產業,2023年全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3781億元,占全市比重達40%。
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醫藥產業也是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抓手。除了出臺一系列支持生物醫藥技術落地轉換的發展政策,浦東對于生物醫藥高端人才也十分重視。把作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資源,浦東新區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積極引進和培養看科技人才,以推動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具有引領創新力的博士后人才不僅是未來科學家的戰略后備力量,也是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近日,在浦東國際人才港舉行了“博士后創新創業沙龍暨浦東新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入駐單位授牌儀式”活動。作為優秀代表企業,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功入駐華夏源浦東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
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是由政府、高校、企業共同搭建三方共育、共享博士后人才的重要平臺,它像一座橋梁,架起了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通道。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落成建設在科學技術領先、行業優勢明顯的園區、企業或單位。
△ 華夏源獲上海浦東新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入駐單位授牌
作為一家生物細胞公司,華夏源一直把患者需求放在首位,技術創新是我們不斷打磨的利器,在干細胞新藥研發板塊外,公司在2021年末正式為腫瘤類器官立項,并成立科研公司華夏啟恒,之后2023年在上海浦東建立華夏源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科學為先,學術至上,以患者需求為中心是華夏源類器官項目全體人員所秉持的核心理念。
華夏源浦東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作為華夏源集團在上海浦江GMP基地之外著力打造了上海第二總部,也是國內類器官技術產學研醫綜合發展的前沿陣地。研究中心致力于iPSC和類器官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這些技術在再生醫學、疾病模型構建和藥物篩選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研究中心包括6名博士,30名碩士的研發團隊,已經完善了12個癌種的類器官培養體系和建模,并且自主創新,不斷探索,面向腫瘤患者推出個性化藥敏檢測產品,建立體外腫瘤模型,可檢測上百種腫瘤藥物的有效性,幫助腫瘤患者看到更多治愈的曙光。后續我們將持續對包括肺癌、乳腺癌、腸癌、卵巢癌、胰腺癌的5項常見腫瘤進行IVD申報。
△ 華夏源浦東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科學家團隊
華夏源浦東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由華夏源首席科學家陳慧敏教授帶隊,團隊包括國內外一流高校的生物醫學博士和研究生。陳慧敏教授及團隊自主研發的GMP級成分明確的基質膠,打破類器官培養海外原料的壟斷,保證了類器官生長及傳代的穩定性;除此之外陳慧敏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生物墨水結合3D打印技術,將細胞精確地放置在3D結構中,從而復制天然組織和器官的微環境,這也是國際領先的3D生物組織工程技術。
華夏源浦東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內除了開展細胞及類器官科研項目,還作為上海區域類器官生產中心,擁有10個B+A級生產車間,每個車間每天能夠完成8例腫瘤類器官的建模,產能可覆蓋上海年新增腫瘤患者2萬人次。
△ 陳慧敏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基質膠和3D打印類器官培養支架
華夏源(上海)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是華夏源探索腫瘤精準診療革新與加速前沿技術臨床轉化的平臺依托。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成功入駐,標志著華夏源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在科研平臺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通過此次入駐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華夏源不僅能夠與更多優秀的科研人才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還能借助平臺資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落地,為推動生物科技創新提供強大動力。
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將激發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協同發展,進一步助力科研學者完成從學術研究到應用開發的轉型,成長為行業領軍人才。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華夏源浦東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將在更多優秀人才的支持下,不斷孕育出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建設醫療健康產業新高地,打通產品交付的最后一公里,共同助力我國生物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 華夏源(上海)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博士后合影
華夏源(上海)iPSC與類器官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建筑面積6700m2,核定實驗室人員150人,GMP級別為B+A級,總投入21.5億,承載了多條iPSC分化來源的細胞藥品管線研發申報和面向臨床的腫瘤類器官藥敏檢測服務。其中TruOrganoid?腫瘤類器官技術平臺覆蓋所有癌種,擁有自動化培育設備,可以加速抗腫瘤新藥研發,為腫瘤患者提供臨床個體化藥敏檢測服務,填補了二代測序產品基于大數據算法的藥物篩選盲點,實現類器官培養的標準化和自動化。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湘路847號浦東建設德勤園D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