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府近日提出了《綠色產業法案》,其中的稅收抵免措施被視作對美國產業補貼政策的回應。種種跡象顯示,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法國綠色再工業化進程再次提速。
法國北部敦刻爾克老工業區在建的“歐洲電池谷”堪稱法國綠色再工業化的樣板工程。法德集團ACC第一條電池生產線將于近期完工,首批電池有望年底出貨。法國本土初創企業Verkor在建的電池廠計劃2025年投產。中國遠景動力和雷諾2021年6月宣布建廠。擁有固態電池領先技術、來自中國臺灣的輝能科技近日又宣布投資52億歐元建廠。
依托“電池谷”,法國有志創建完整的電動車產業生態系統。中國廈門鎢業與法國歐安諾也宣布在敦刻爾克合資建電池材料廠,預期投資額15億歐元。法國政府5月上旬還啟動一項專門針對關鍵礦產和金屬的投資基金,公共財政在“法國2030”框架下出資5億歐元,計劃兩年內募集私營投資15億歐元,用于支持法國和歐洲企業投資關鍵礦產和金屬價值鏈項目(提取、加工、回收)的少數股權。
從2020年的千億歐元“法國復興”計劃,到2021年發布、投資目標增至540億歐元的“法國2030”投資計劃,法國已連年發力發展新興工業。
法國政府計劃7月提交議會審議的《綠色產業法案》將重點推動綠氫、電池、風能、熱泵和太陽能等5大綠色科技產業發展。法案的旗艦措施,即“綠色產業稅務抵免”將給電池、風能、熱泵、光伏4個產業的投資提供相當于總投資額20%至45%的稅務抵免。綠氫產業也另外享有特殊的優惠政策。
法國媒體指出,法國稅收抵免的優勢是從項目一開始就提供資金,而不是像美國那樣只在生產開始時提供資金。法國政府希望用每年5億歐元財政成本到2030年為法國吸引230億歐元投資。
法國政府還將投入10億歐元為綠色項目提供工業用地;簡化并加快建廠審批程序,并投入7億歐元培養未來工業所需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政府正在修改電動車購買補貼標準,擬通過“更好地考慮汽車生產的碳足跡”支持在歐洲生產的電池和車輛。新的補貼標準將考慮用于生產汽車和電池的能源類型,以此鼓勵電動車產業鏈上的企業將生產地點設在能源結構更加綠色的地點。法國相關部門已開發出一個評估車輛碳足跡的模型。新標準將在未來幾周細化,將于明年啟用。
與此同時,法國繼續加強外國投資審查。今年1月,法國政府收緊規定,將須經政府審查的外資持股比例門檻由25%降至10%。法國經濟部日前報告,2022年,法國政府調查了325起外國投資事先審查申請,131項外國投資在審查機制下獲得批準,其中53%附帶條件。
由此可見,為了在綠色產業播種之際為本土幼苗搶時間,為未來競爭打伏筆,法國既要優選外資合作,又要保護本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還要保護關鍵領域。法國媒體因此指出,從電動車行業的追趕就可以看出,法國再工業化不是一場短期賽跑,而是一場“三重馬拉松”。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