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交通領域終端“電氣化+清潔化”的重要解決途徑,也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快車道”,邁向規模化發展階段,但對應的充電網絡等配套設施建設仍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使用需求,“車多樁少”問題突出。
為什么“充電樁”建設跟不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四點。全國政協委員、星星充電創始人邵丹薇告訴記者,首先是充電服務平臺沒有實現互聯互通。充電設施投資主體和充電服務平臺眾多,各平臺獨立運行且存在數據壁壘。
其次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亟待優化。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為就近滿足離散分布的充電需求,主要采用“居民小區慢充為主+公共快充為輔”的充電設施建設模式,但由于老舊小區建樁先天條件不足等原因,實踐中存在建設改造成本高、利用不充分等問題。
三是充換電設施技術標準體系也亟待更新完善。隨著新能源汽車用戶需求日益多元化,部分存量充電樁已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充電技術需要加快迭代升級;換電領域則由于電池標準不統一、初期投入高等原因,推廣也面臨障礙。
最后是新能源汽車與電網發展尚未實現協同互進。新能源汽車作為新型負荷和儲能綜合體,由于缺乏政策引導和先進控制策略等原因,還未能在電網調峰、需求響應等場景有效發揮作用。居民小區多利用夜間時段充電,與用電負荷高峰時段疊加,形成尖峰負荷,且此時風光等新能源出力不足,未能真正實現“用清潔電”。
為此,邵丹薇建議:一是加強充電設施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建議以政府為主導建設全國統一的充電監控平臺,挖掘大數據價值,集成接入各類充電設施和新能源企業運營平臺數據,發揮數據賦能作用,為充電資源的大范圍優化配置提供支撐;同時引導企業聯合合作,實現各類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用戶充電體驗。
二是推廣科學高效的充換電模式。優先發展“企事業單位有序充電為主+公共快充為輔”的“工作地充電”模式,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迅速布局充電設施,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在城市服務半徑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加強快充樁布局,補足充電服務短板。在重卡、物流等專用車領域,進一步加大換電模式推廣應用,落地實施換電車輛購置補貼、城市通行路權開放、場站建設運營優惠等支持政策,提升換電模式的經濟性。
三是更新完善充換電設施技術標準。由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與中電聯等部門聯合牽頭,協同車端與樁端規范充電設施技術標準。明確大功率充電技術路線、起草光儲充等系統產品技術標準、完善V2G與小功率直流的技術規范、探索直流母線充電微網的技術示范、更新充電設施兼容性要求與數據共享模式,推動研制高性能、高兼容性換電設備,完善換電車輛、動力電池、換電接口等標準,提升換電的可靠性。
四是推動新能源汽車與電網協同發展。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參與電力市場運營機制,通過V2G等試點示范,運用實時價格信號引導新能源汽車參與車網互動。充分發揮電網平臺樞紐作用,挖掘新能源汽車參與電網負荷調節的潛力,實現充電負荷與新能源供應的精準匹配,更好地助力能源綠色轉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