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走上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職業教育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職業培訓作為職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自2017年起,中公教育就開始關注職業教育并于2021年成立了職教事業部(簡稱“中公職教”)。不僅如此,2022年2月更是成立子公司,獨立運營職業教育相關業務,以新的團隊構架進入職教市場。
中公職教面向職業教育各層次教育主體不斷加大供給。日前,教育部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簡介》,據悉,目前中公職教培訓課程和服務內容覆蓋了開設新版專業目錄里的18個專業大類、46個專業類的213個專業。
全產業鏈
營造職教育人新生態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影響著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但是,現在很多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合作范圍窄、層次低、合作內容空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學校和企業缺乏動力機制。
在中公職教事業部總經理孟楨楠看來,在企業端,一些企業只是去學校掛個產教融合基地的牌子,沒有實質性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或者以批量使用初級勞動力的方式進行招聘,離產教融合多元主體育人治理格局的高度還相差甚遠。
在學校端,教育教學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不夠及時、不靈活,因為背后涉及教材、人事架構、專業建設等一系列工作和流程,執行起來協議約定難以落實,重大事件決策艱難,育人成效甚微。
為此,中公職教力圖以第三方平臺的身份介入到以往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中。用孟楨楠的話說,這種第三方平臺的優勢在于既具備開展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師資、課程研發力量,又能雙向對接產業公司和學校,讓雙方以更低的成本、更靈活的方式落地專業建設,并可以隨著產業結構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據介紹,中公職教校企合作的形式,按照組織程度的從易到難,大概包括實習實訓、訂單班、專業共建、產業學院、聯合辦學等,力爭通過成為職業教育全產業鏈服務商營造職教育人新生態。
目前,中公職教在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等地與多所本科、大專、中專學校已經開展了合作。合作模式包括共建數字經濟、融媒體、智能制造、數字文創、人工智能和智能航空等六個方向的產業學院,以及數字化校園、學歷提升、技能拓展等合作。
比如,在成都高新區落地的網易成都數字產業基地中,中公教育在了解基地中相關企業的用工需求的基礎上,雙向對接校企,讓專業對口的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階段性地參與企業實踐。再比如,基于中公教育生態合作優勢,與長沙南方職業學院建設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數字經濟及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引入京東、網易等一線產業公司作為教育資源,對學校已有信息類、智能制造類相關專業進行優化升級,提升專業育人質量。
2022年4月15日,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發布了《2022年3月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指南通過企業名單》,中公教育共有90個項目指標獲批立項。
據悉,這是中公教育連續6年成功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此次項目的再度獲批,也再次印證了中公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實力,同時也是相關部門對中公教育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工作的肯定。
在線課程
為學員終身成長賦能
隨著5G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從傳統的線下培訓到利用互聯網方式改造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成為“后起之秀”。
其實,中公教育實施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經營探索方面已持續了15年以上,近年來更是增加了數字化經營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
據中公網校學科負責人張莉茜介紹,如今在線課程的形式不斷豐富,由原來單純的錄播變成了直播錄播相結合的形式,更多的人開始借助移動互聯網,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方式進行碎片化學習。考慮到這一點,中公網校的課程,不僅僅只是將原有課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是依據移動互聯網工具和碎片化學習習慣的雙重特點,對在線課程進行了全新的設計規劃與升級。
與此同時,中公網校還積極布局搭建了依托AI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基礎之上的智慧教學平臺、3.0版交互式直播教學平臺、教育私有云平臺、新一代智能學習分析引擎,依托領先的在線規模化研發和在線綜合服務能力,多維度提升學員整體學習效率。
功能如此豐富的平臺與強大的服務能力的背后是技術團隊的有力支撐。據中公網校產品負責人王曉宇介紹,通過多年的打磨,中公網校的各項學習平臺早已告別了第三方服務的時代,中公網校技術團隊還根據實際情況,實時更新升級相關技術,力爭為更好地滿足學員在線學習需求提供技術保障。“中公教育的業務開展到哪里,中公網校的技術團隊就要延伸到哪里,我們就是要用技術手段將中公優質的教育產品和教學服務送到學員身邊、眼前。解決連通學員學習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是我們技術團隊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戰略目標。
憑借多年的行業經驗,中公教育認為,在線學習是實現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近年來除了加強與各地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發揮第三方平臺的優勢與作用,中公教育在今年5月,上線了泛職業提升平臺中公優職,為廣大學員提供領先的知識服務和全周期職業技能培訓,包括副業兼職、新職業、職場軟技能、專業技能、興趣愛好等五大類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其中,互聯網營銷師、電子商務師、寵物健康護理員等多類體系化在線課程,滿足了國家倡導“靈活就業”背景下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培訓需求。
中公優職事業部負責人賀易之表示,職業教育、職業培訓首先要解決每個人的就業問題,但是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目的不能只是為了某些考證服務,還應該立足長遠放眼未來,為終身發展服務。中公優職推出的培訓內容就是基于在校生以及社會人員終身學習的需求設立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公優職的上線其實是延長了之前中公職教的服務線,擴大了服務范圍。
秉持教育初心
將公益做實做透
“成為一個能讓員工快速成長并對人類和社會發展有貢獻的教育企業”不僅是中公教育的愿景,更是中公教育的社會擔當與責任承諾。自成立至今,中公教育持續助力教育、經濟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將公益事業做實做透,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尤其是2018年9月30日,中公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立后,4年來,中公公益基金會不僅組織志愿者參與社區公益服務、資助邊遠貧困地區兒童就學,還充分利用自己在職業培訓方面的優勢,向地方政府捐贈創新創業公益課堂。
比如,2020年11月20日,中公教育就聯合北大創業訓練營向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捐贈了“北大創業訓練營中公教育創新創業公益課堂”。據悉,雙方通過公益課堂項目,實現創新服務、創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為當地培養了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為地方經濟的創新創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還比如,2022年3月,中公教育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旗下的華夏云課堂就“輔助培養殘疾人康復或預防的專業教師人才培訓項目”簽訂了協議。據介紹,該合作項目中,中公教育將運用多年的教師培訓經驗,并結合現有的教師資格考試成熟的培訓體系,輔助云平臺培養殘疾人康復或預防方面的專業教師人才。
未來已來,只有秉持教育初心,堅持長期主義,并不斷地創新突破才能贏得未來。作為深耕行業二十余年的職業教育龍頭企業,對于今后的發展,中公教育方面表示,有為才有位。因此,企業將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持續打造高質量、高性價比的職業教育供給,完善產品矩陣,為助力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和教育普惠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