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何學彬代表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西部生態氣候多樣,農作物種植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繁多,茶葉、中藥材、藤椒、乳肉制品、晚熟柑橘、竹筍、蜂蜜等農產品各具特色,但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普遍滯后,缺乏叫得響的區域公共品牌,有產品無品牌、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的問題比較突出,與東部和全國其它發達地方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助農增收效果不明顯。
何學彬代表認為,做好西部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開發建設,不僅對該區域農產品的發展將起到保護作用,而且能極大促進西部農產品提升價值,對于推進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
以四川省洪雅縣為例,該縣是國家生態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種茶歷史悠久。一是茶葉種植面積大,品質優良。全縣茶葉在地面積30.32萬畝,在四川省居第二位。全縣標準化茶園面積28.0萬畝,茶園無性系良種化率達90%,茶葉機采面積20萬畝,全縣茶園綠色有機茶認證面積2.03萬畝,茶葉產品農殘抽檢合格率達100%,“洪雅雅茶”被授予“中國最佳生態茶園品牌”稱號,“洪雅綠茶”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洪雅縣榮獲“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和“全國百強產茶縣”稱號。
二是茶葉加工技術領先。全縣茶葉新型經營主體共有239家,茶葉加工作坊500家,年茶葉加工量3.53萬噸,主產綠茶、紅茶、黑茶、白茶。三是群眾增收主導產業。全縣從事茶葉種植的農戶超過10萬人,茶葉畝平收入達7000余元,成為農戶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一直以來,因為沒有區域品牌,導致存在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一是產品價值還不高。洪雅茶葉以原料代加工為主,茶產品附加值低。年產名優綠茶8600余噸,占全縣綠茶加工量的40.6%。其中竹葉青產量達3255噸,占全縣綠茶加工量的15.3%;碧螺春產量1563噸,占全縣綠茶加工量的7.3%;信陽毛尖產量3390噸,占全縣綠茶加工量的15.9%。二是龍頭企業還不強,茶葉方面有市級龍頭企業7家,但企業品牌知名度低,沒有省級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型加工作坊有500多家,多而不強。三是品牌影響還不夠。2021年推出“瓦屋春雪”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但尚處于培育起步階段,品牌影響力不夠。據分析,一旦該縣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進入市場成為知名品牌,可直接帶動茶葉鮮葉價格增長30%以上,每畝可增收2000元左右,真正讓茶農共享發展紅利。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是一個地區農產品對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是優質農產品的“身份證”,加強公共品牌的宣傳推廣,提高西部農產品的美譽度、影響力、競爭力,培育一大批有特色、有品質、叫得響、賣得好的區域公共品牌,是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
為此,何學彬代表建議:
一、加大西部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建議國家層面制定西部地區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支持政策,建立品牌注冊、日常管理促進機制,對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認定給予傾斜,打造西部農產品區域特色品牌。
二、加大西部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推廣的政策支持。對西部農產品公共品牌在平臺宣傳、展銷展會、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優惠條件或政策支持。
三、加大西部農產品標準化優質生產基地建設投入。西部地理條件復雜,生產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標準化基地占比小,科技化水平還不高。建議國家在農產品基地標準化建設、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上給予政策資金傾斜。
四、加大西部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生產加工扶持。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國際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西部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特別適合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建議國家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化肥化學農藥減量等方面給予西部傾斜。